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浅谈人脸识别技术在高校一卡通补办卡系统中的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通常是在新生开学时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卡通,所以补办卡系统中的原始照片都是学生入学时期的照片,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采集学生的人脸图像,对系统中的原始照片进行更新,提高数据

通常是在新生开学时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卡通,所以补办卡系统中的原始照片都是学生入学时期的照片,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采集学生的人脸图像,对系统中的原始照片进行更新,提高数据库中人脸图像的准确性,为人脸识别技术在校园补办卡工作中打好基础。

1 高校一卡通补办卡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卡通补办卡系统在没有应用人脸识别技术之前,在学生入学时发放到学生手中。校园一卡通是集中采购的,由一卡通的生产厂家批量生产出来的。后期如果有新员工报道或者是补办卡的现象,一卡通管理人员通过人工审核,确定补办者的身份,使用制卡机制作新的卡片,补办人员需要填写申请表格,提供有效的身份信息,一卡通管理人员确认无误之后,给予补办新卡,这种补办卡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在北大我是没有休息日的,我每天都要工作和学习,一般早上6点30分起床,先到未名湖畔读书散步,有时还会帮清洁工阿姨打扫厕所,我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艰难和委屈的,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只要你不用对立的眼光去看,都是一种人生的锻炼。

1.1 关键的信息丢失

如果补办一卡通学生的身份证丢失,并且不能提供其他的证明材料,那么一卡通管理人员无法确认办卡学生的身份,便不能给予补办新卡。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环境对人类有价值,也会在遭到破坏时对人类进行反击。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人类作为高级物种,应该担负起该有的责任。在进行自然环境开发过程中,应使用循环经济方式最大化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技术创新中,找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

在高校补办卡系统中人脸识别技术的关键技术是对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分析,使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补办卡学生的面部特征进行数据的提取,主要包括面部五官的大小、位置、形状、距离等数据信息,然后与服务器中人脸图像的数据进行对比,确定补办卡学生的身份[2]

1.2 一卡通如果在节假日丢失

通过使用补办卡系统的摄像头采集补办学生的人脸图像,与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匹配,这一过程是一张人脸图像与多个人脸图像进行匹配,根据人脸图像的相似程度,给出用户信息。在人脸识别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检测手段是质量检测和活体检测。

2 人脸识别技术在高校一卡通补办卡系统的应用

2.1 人脸识别技术的图像采集和检测

人脸识别技术在高校一卡通补办卡系统中判断补办卡学生身份主要的过程有以下三点:第一、通过采集人脸图像,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第二,补办卡时首先要使用补办卡系统的摄像头提取补办学生的面部特征;第三人脸识别技术将补办学生的面部特征与人脸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对学生身份进行验证。

2.2 人脸识别技术对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处理

由于人脸图像在采集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干扰,造成人脸图像不符合使用的标准,人脸识别技术需要对人脸图像进行优化处理,例如,调节图像的大小、调整人像的角度、图像的对比度调节、过滤、降噪等处理方式。

2.3 人脸识别技术提取人脸图像的面部特征

人脸识别技术对人的五官进行分析,对人脸五官之间的结构进行确认,通过五官的特征作为人脸识别的关键。

2.4 人脸识别技术对人脸图像进行对比和验证

高校补办卡系统程序与百度AI开放平台的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结合,应用百度的人脸识别技术,达到补办卡学生身份识别的目的,从而实现补办新卡。基于百度AI开放平台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三点:第一、获取接口权限;第二、准备接口调用工具;第三、进行接口调用。

2.5 人脸识别技术计算的方式

再次量特殊角:课件出示各种开口的角。让学生先猜猜其大小,而后充分讨论,操作交流,得出此类特殊角的量法与向左向右角的量法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点对中心点,边对“0线边”,看清内外圈,再看另一边。不同的是量角器的摆放位置。

3 高校补办卡系统人脸识别技术设计思维

3.1 人脸识别技术身份验证的过程

人脸识别技术在系统中用于采集人脸图像,并上传到服务器中存储。应用于人脸五官的检测工作,确定采集人面部五官的大小和位置等具体的面部细节。

3.2 补办卡系统应用百度AI开放平台的人脸识别技术

在人脸识别技术完成提取面部特征之后,通过与服务器中采集的人脸图像进行对比,验证学生是否具有补办一卡通的资格,人脸识别技术使用一对多的方法,对人脸图像的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对两张人脸图像进行计算,得出匹配的结果。在匹配过程中,人脸识别技术要设定一个匹配标准,两张人脸图像的相似度达到多少,才可以确认匹配成功,高校内的匹配标准一般将阈值设在0.8以上。

3.3 补办卡学生人脸识别检测

在节假日,高校的工作人员已经放假,如果发生一卡通遗失,有的高校提供自助补卡一体机服务,可以帮助补办一卡通,但是自助补卡一体机具有身份验证的功能,需要补办卡学生提供身份证进行验证,如果不能提供身份证明,自助补卡一体机是不予办理的。所以一体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

(1)质量检测

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4]P285,“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P285,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四个伟大”“四个意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思想的提出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境界。

对人脸图像进行识别,看图像中人的面部是否完整,面部的状态是否存在模糊不清、光线太强、有无遮挡等现象。

(2)活体检测

H社区的资金受到区政府限制,并且资金的审批过程复杂,时间长,效率低,导致许多老旧小区的消防安全设施无法得到有效完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居民的人身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

对人脸图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判断人脸图像是否具有真实性。补办卡系统身份验证需要补办卡学生提供身份信息,并与刚刚拍摄的人脸图像,与补办卡系统的数据库进行人脸图像匹配和证件信息审核,判断补办卡学生的身份。

4 人脸识别系统安装位置

4.1 人脸识别系统一卡通人工服务窗口

人脸识别的摄像头设置在人工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使用摄像头完成对补办卡学生的人脸图像的采集,人脸识别技术通过人脸图像进行补办卡学生身份的识别工作,人脸识别系统与制卡设备的程序连接,人脸识别的身份得到确认之后,制卡设备开始制卡工作,整个补办卡过程快速有效。

4.2 人脸识别系统安装在自助补卡机上

补办卡学生通过使用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自助补卡机,便可以完成补办卡。通过自助补卡机的人脸识别系统完成面部识别和身份信息的确认,进入到补办卡工作。自助补卡机需要设定默认刷脸识别,并且要审核学生信息,保证自助补卡机工作的真实有效。刷脸方式还可以与电子支付相连接,使高校一卡通使用电子账户就可以实现充值服务。

5 结束语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高校一卡通补办卡系统,主要面对的人群简单,并且数量不多,使用百度AI开放平台的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实现校园一卡通的补办工作,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补办卡服务,由于人脸识别系统程序比较复杂,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程序错误,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人脸识别的错误率会不断的降低,使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左腾.人脸识别技术综述[J].软件导刊,2017,(2):182-185.

[2] 宋爽.人脸识别技术在校园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9,26(1):184-185.

文章来源:《科学与信息化》 网址: http://www.kxyxxhzz.cn/qikandaodu/2020/0521/335.html



上一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问题与处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广电融媒体系统技术保障方案概论

科学与信息化投稿 | 科学与信息化编辑部| 科学与信息化版面费 | 科学与信息化论文发表 | 科学与信息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与信息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